说起五台山,很多人都会想到
五爷庙、塔院寺、显通寺,却很少有人知道,
在台怀镇大白塔以南一公里处,
有一座神秘的仙山,名为梵仙山。
山上有座名叫灵应寺的寺庙,
寺里供奉着几尊大仙,
据说,大仙是由千年狐狸修炼而成,
而且非常灵验,名响佛国!
梵仙山
也很少有人知道,在很久以前,
五台山叫紫府山,这里终年紫气萦绕,
像极了仙人们居住的地方,遍地都是道观。
明版本的《清凉山志》记载到:
“汉明以前,声教未到,台山圣境,
闻者尚稀,五峰无路,人迹罕通。
其川原之处,皆黄冠所居,每望五峰间,
祥光焕发,神灯夜流,皆以为神人之都”。
▲台怀镇
直到东汉永平年间,
迦叶摩腾传法开始,
汉明帝一声令下,
道家的名山改为佛教圣地,道士们礼敬皈依,
以僧人面目相居,久而久之,佛道共处一山。
现在,五台山几乎已经没有道观了,
只剩下一座梵仙山,保存着一个佛道相融的灵应寺。
“梵”与“仙”看似对立,实则统一,
这里巧妙地将博大精深的佛教与生长于本土的道教合而为一。
梵仙山上有狐仙在五台山当地,
一直流传着梵仙山求姻缘最灵的说法。
梵仙山,又名仙花山,
海拔1842米,是台怀四峰之一。
《清凉山志》云:“昔有五百仙人,饵菊成道。”
向山头望去,隐隐能看到一线红墙。
山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,
路旁的五色经幡仿佛是在指引着游人前进的方向,
站在山头,台怀镇核心景区尽收眼底。
▲路旁的五色经幡
登上山顶,便能看见灰瓦红墙的建筑
,这就是灵应寺,也叫“大仙庙”。
据寺内碑记,此寺始建年代无考,
明弘治年间重建,清代再建,坐西向东,占地1092平方米。
寺院的建筑看起来与佛教其他寺庙别无二致,
但殿内塑像却与众不同。
▲灵应寺大殿
大殿分上下两层,上层为木构建筑,主供大仙。
胡大太爷、胡大太奶
下为石券门洞,分奉二仙。
内供的仙家,即为民间传说中的狐仙。
其中的大仙据说由千年狐狸修炼而成,
且非常灵验,名响佛国。
胡四太爷、胡四太奶
南边是观音殿,供送子观音和善财童子、龙女,还有石刻带箭文殊一尊。
灵应寺内塑像
很久以前,梵仙山还是一片荒寂,
山头却终日紫气索饶,云蒸霞蔚。
这里原本是一处道家场所,人们常来求签问卦。
乡人们说,梵仙山经常有黑白狐狸出没,
那就是狐仙的化身。
人们都说梵仙山狐仙灵应,
登山求签的人络绎不绝。
▲胡三太爷、胡三太奶
现如今,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,
僧人们将以前道士们的卦辞进行了归纳,
制作成了一百个签谱,
分为上上、上吉、大吉、中吉、中平、下下等不同签种,
签谱上的卦辞全部源自易学数理,简洁而深刻。
将所求签的签筒,置放于灵应寺大仙殿的仙前,
信众在仙家塑像前焚香,心想所问之事,
后举起签筒摇晃数次,亲自抽出卦签,
到客堂前的案桌上对号取出签谱,自己推断吉凶。
狐仙灵验指迷津
民间流传着很多梵仙山的传说故事……
相传,很久以前,有一位江南秀才,
用心苦读却总是落榜,
这使他十分懊恼,终日郁郁寡欢。
因缘巧合下,他得知五台山是一处佛道兼具的灵境,
于是,他决定前往此处参拜神佛,以图改变命运。
▲灵应寺内
也不知过了多少时日,
他终于走到了五台山,
但当时天色已晚,茫茫黑夜中,
他找不到下榻之处。正在疲惫不堪之时,
他突然发现前方有点点灯光,
像是黑茫茫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明星。
他走近灯光处,果然是一户人家。
他站在门外,朝里叫了几声,
不一会,一位白头老翁打开大门,将书生迎进屋中。
他跟着主人走进了一间小屋里。
▲登山小路
安顿停当,那人吃了晚餐,正要入睡,
忽然轻飘飘地走进一个花枝招展的年轻姑娘。
姑娘笑着扭着腰肢走近他,甜甜地问道:“不知相公要去何方?”
“本人要去五台山,请问此地距五台山还有多远?”
“你要去的五台山,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。”
▲梵仙山外的亭子
说着,姑娘就动手动脚起来,
秀才心慌意乱,不知所措,
情急之中便双手合十,连声念诵:
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…”
这时,姑娘说道:“修了道,信了教,不羞不臊就了悟。
”说完,就离开了。
第二天清晨,秀才一觉醒来时,
发现自己头枕石头,躺在白杨树中,
昨晚入住的宅院全部消失。
秀才起身,继续前行,没多久,他遇到了一位僧人,
秀才将昨晚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僧人。
僧人对他说道:“你多年不第,皆因心神不宁,
遇事十分慌乱,临场就要失误,
昨晚遇到的漂亮姑娘,是梵仙山的狐仙,
她是在指点你,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沉着稳健……”
灵应寺内塑像
秀才返乡后,在次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,
官运亨通,成为一代贤臣。
这事儿传开后,人们都说那女子是千年狐狸修成的,
此事发生在梵仙山脚下,就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狐仙庙。
再后来,五台山成了佛教圣地,狐仙庙就取名“灵应寺”,由和尚住持念佛。
还有一则故事更为离奇,说在古时候,
塞外草原上有一对小夫妻,
他们在放牧中救了一只受伤的狐狸,
时隔数年,早将此事遗忘。
有一天,他们正在放牧,
霎时卷来了一场龙卷大风暴,风暴过后,
牛羊失散了,妻子也寻不见了,
牧羊人呼天抢地,就哭就找,
几天之后,嗓子哑了,眼也肿了,浑身疲软,昏昏欲睡。
▲灵应寺
朦胧中他听见妻子对他说:
我被仙人相救在五台山,你要找我就快来五台山。
牧羊人一觉醒来,就穿上羊皮坎肩,
晓行夜宿,直到深秋,才到得五台山地界,
却是大风呼呼刮,山头盖白雪。
这时,他见前面走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,
身着单衣,手拄拐杖,正颤颤嗦嗦地行路,冷不丁被一股风刮倒。
▲灵应寺
朝山人见了,不顾自己冷冻受饿,
便脱下羊皮坎肩披在老人身上,
把快要冻死的老人背到一座破庙里,
点燃柴火烘热,终于使老婆婆醒过神来。
这时候,牧羊人疲累至极,
刚刚合下眼皮,就觉得有几个人过来搀他扶他,
簇拥着他到了一处鲜花盛开的地方。
又引到一处华堂美屋之中,
给他摆下了山珍海味宴席,
好多衣着华贵的男女频频举杯为他敬酒。
▲灵应寺一角
待他吃饱喝足后,又有一华贵老妇人引他至一处闺房
,却见床幔之中,早坐着一个珠光宝气的仙女。
待细细看时,竟是自己失散的爱妻,
出落得端容丽彩,于是夫妻尽诉离情。
妻子告诉他说:那位婆婆就是他们几年前救得那只狐狸,
后来在梵仙山修炼成仙,在那场大风暴中,
就是这位仙人救得自己上了五台山。
据说后来,这夫妻俩也在梵仙山修道成仙。
南天门外撒禄马
除了灵应的狐仙,
梵仙山的“禄马”大会,也极受信众喜爱。
寺院东南有一角门,名曰南天门。
历史上,佛教信徒及道家方士都要恭迎梵仙山南天门的“禄马”大会,
尤其是早春农历三四月之后,
每逢初一、初七都有人前往梵仙山南天门,
放飞禄马,以测吉凶,化险为夷,祈福增慧。
那么,禄马有什么历史渊源呢?
原来,五台山从明末清初,就已经成了汉藏文化交融之地。
这里既有藏传佛教,又有汉传佛教,
骏马是藏蒙民族众生心目中的图腾,
他们长期以游牧为生,与马匹相伴,
“禄马”的形成,就是以马为象征的图腾崇拜。
人们将红、黄、蓝、白、绿五色纸,
剪成3寸见方的纸片,印上“马拖元宝”图案,
站在南天门,把五张禄马抛向空中,
“禄马”飞起来,这就叫做“五星高照”,福禄俱来;
否则,就象征着灾难临头。
▲路旁的五色经幡
但是,由于这里地势高,风力大,
多数禄马都会腾空而飞。
因此人们常说:“梵仙山放禄马,时来运转,吉星高照。”
梵仙山虽然“默默无闻”,却十分灵验。
上山的道路虽然崎岖,却有信众不辞辛劳的朝拜。
前来五台山朝拜的信众,一定不能错过这里哦!
从此以后就会有来
五台山烧香拜佛的香客慕名到此来跪拜狐仙,
这狐仙的名声是越来越大,
专程而来的香客是越来越多,
更不知从何时而起,
这里竟然成了五台山唯一能求姻缘的地方,
吸引的众多的单身男女前来拜求狐大仙能赐给自己一段美满的爱情。